該業內專家曾向媒體表示,不清楚病毒的來源,但是確實發現了一些基因缺失病毒造成的輕度感染。兩種新毒株相比野毒缺失1或2個基因,盡管不具有之前流行的野毒一樣的致死能力,但是可以導致慢性癥狀,減少產豬仔數。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大型生產商,為了阻止出現傳播,進行了撲殺,使新病毒具有實質高致死能力。盡管已知的感染數量比較少,但是如果新毒株廣泛傳播,將給整個行業再次帶來巨大傷害。而新發現的缺失MGF360和CD2v兩種基因的病毒,與中國正在研發的非洲豬瘟疫苗有著驚人的相同。
2019年9月10日,中國農科院發布信息稱:我國非洲豬瘟疫苗研制在今年4月份實驗室研究工作取得成功后,今年8月,疫苗研發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一株雙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已完成了實驗室安全評估與有效實驗,突破了規?;a技術瓶頸,近期已向農業農村部提出了生物安全評價申請,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這株“雙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所缺失的基因便是MGF360-505R缺失和CD2V與MGF360-505R聯合缺失的基因毒株 。2019年8月6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上公布了一則發明專利,發明名稱為“基因缺失的減毒非洲豬瘟病毒及其作為疫苗的應用”。發明人:步志高、陳偉業、趙東明、何希君、劉任強、劉金雄。公告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發的兩種非洲豬瘟基因缺失病毒,毒株均能提供對非洲豬瘟中國流行強勢毒株100%的免疫保護,可作為安全和有效的防控中國非洲豬瘟疫情的疫苗。
研究顯示,敲除MGF360基因之后可以給豬提供免疫力,但是這種經過修飾的病毒并沒有被開發成疫苗,因為它傾向于會毒力復強。沒有被批準的“非洲豬瘟疫苗”的非法使用,使得一些行業人士擔心帶來了意外感染,并出現了蔓延。某業內專家曾對媒體表示,有人根據科研文獻上發表的信息復制了正在研究中的疫苗,注射了非法疫苗的豬只可能感染了其他豬只。他表示:“這肯定是人造的,不會是自然毒株?!?/span>事實上,雖然中國研發非洲豬瘟疫苗已經在路上,但是迄今尚未成功。1月19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2021年工作會議上,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表示,當前已順利完成非洲豬瘟弱毒疫苗實驗室創制、中間試制、生物安全環境釋放試驗及第一階段臨床試驗,生物安全生產性試驗和第二階段臨床試驗順利推進,進一步證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突破了大規模生產工藝的關鍵瓶頸,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
但是民間非法制造和使用“非洲豬瘟疫苗”也的確存在。這一發明的出現,讓很多人感覺中國“豬兒有救了”。一時間,“非洲豬瘟中試苗”、“自家苗”,甚至“走私苗”在國內部分地區養殖場戶投入使用,引發生豬產業廣大從業人員高度關注。2019年11月18日,農業農村部網站發布通知指出,截至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均未批準上市銷售使用非洲豬瘟商品化疫苗。市面上所謂“非洲豬瘟中試苗、自家苗、進口苗”,按照《獸藥管理條例》規定,都是非法疫苗,均應按假獸藥處理。對于目前出現的缺失基因的非洲豬瘟病毒,是否由非法的“非洲豬瘟疫苗”所致,目前官方并沒有給出解釋。專業人士稱,這需要通過基因測序來判斷,目前還沒有出結果。
本文來源:新牧網、第一財經